智汀國際
△ 下沉廣場及圖書館夜景 ?張超
項目地點:深圳市龍崗區
校園規劃及設計聯合體: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嘉柏建筑師事務所
圖書館及學生中庭廣場建筑設計單位: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 中國建筑東北設計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綠地軸線的校園原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規劃是一種校園原型概念的延伸,啟發自美國退休總統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在維吉尼亞大學校園的自然理想。
牛津、劍橋等歐洲大學校園來自修道院嚴謹方院(Quadrangle)的傳統,在北美新大陸逐漸發展了一種開放的方院形式, 如哈佛有機發展的大小方院,結合了綠地與宗教、儀禮、生活、教學和研究的功能空間。十九世紀,杰弗遜在老家規劃的維吉尼亞大學,進一步結合啟蒙運動后自然主義的理想,將美國大學的校園空間轉化為一種以自然綠地作為象徵,以圖書館作為軸線端景的大尺度長型綠地方院,配合地形變化遠眺草地的盡端,讓延綿無盡的自然地景成為永恒知識的象征。
面對著中國即將消失的稻田水塘,我們多年來一直提出一種以大尺度自然地景為主軸的校園空間,希望以一種建筑對自然田園的救贖,保留部分原生態的農田地景與樹林,成為師生讀書散步和討論的生活場景。相對于國內校園以教學、運動、生活功能為主的典型分區規劃,我們提出一種整體綠地的校園空間原型,結合生活與學習成為一種以人為本、以自然為主軸的校園環境。
△ 下園總平面布置圖
△ 校園鳥瞰圖
大片綠地的校園空間
港中大深圳校園的規劃方案把建筑與景觀的整體配置組成“山麓建筑”“綠地樹林”“院落建筑”三個平行的線性空間:
“山麓建筑”的禮堂、行政樓、圖書館、學生中心、書院,沿著山麓以序列的單體建筑方式排開配置,獨立建筑一方面襯托山體,另一方面拉開間隙,保持山體和校園空間的視覺聯系;
△ 校園中軸線
遠離山體的“院落建筑”以線性的大構筑,將教學樓和實驗室以院落的連續形式配置在城市街廓面,聯系而又隔濾了城市的道路繁忙,營造了中央寧靜的校園空間。
校園中央寬廣的林蔭綠地,一方面延續了杰弗遜校園綠地中軸的空間傳統,另一方面將對稱軸線轉化為非對稱的自然綠地,連接了校園西側的山體生態,重構了可持續的樹林水文與綠地景觀肌理。由山谷帶入校園空間的自然景觀與水系,從北側入口經過校園綠地順著地形連到中央草地,再到南側的花園水景與大臺階廣場。七百米長的校園空間完全以步道聯系所有建筑的主要入口,配合安排在建筑背面的外圍車道,成為尊重自然與人本價值的無車校園空間。
△ 設計策略
△ 校園夜景
復合的中庭廣場
學生中庭廣場如同一個下沉的合院建筑體,南側利用緩坡聯系逸夫書院與學生中心底層餐廳,北側則以大階梯座椅聯接地面層綠地。二層的東西向連廊串聯了序列的院落建筑與圖書館和學生中心,除了為學生提供遮陰避雨的廊道空間,也界定了校園空間的邊界。
就整體校園空間來看,中庭廣場成為校園核心最重要的復合式建筑空間,整合了校園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地形高差。中庭合院廣場的空間不但聯系了圖書館、學生中心和教學樓等不同功能的建筑,更銜接了各個建筑的底層、地面層、連廊上層的不同入口,使人聯想起香港典型的復合多層城市空間。包括了學生超市、書店、銀行、咖啡廳等生活功能的中庭廣場,本身是沒有造型的虛空間,卻也同時是最活躍的建筑功能實體。
△ 中庭廣場與地面連接
透過北側的臺階廣場和聯系南側中央綠地緩緩下沉的步道,加上中庭上方對應的方形回廊,和二樓的連橋聯系不同建筑,下沉的學生中庭廣場成為一個三維的多功能綜合建筑體。它不但直接聯系東西兩組平行建筑群,透過上下的草地樹林水池綠化,這個核心空間同時保持了校園空間南北向大綠地的基本個性。
△ 下沉廣場草地
圖書館
港中大深圳校園的圖書館建筑,以多層挑高的書架天光大堂為空間中心,延展到線性體量底端,觀山框景的圖書閱覽室。圖書館室外的空間序列“庭/廊/臺”配合了室內空間序列的“廳/堂/室”,彰顯了室內與室外的空間對話,與平行雙重框景的空間張力。設計將兩個交錯的C字形長條體經由轉折和架空迭加,分別配合了校園的入口朝向與綠地入軸線,保留了由中央綠地到山體的視線穿透性,也維系了校園自然坡地的完整性。
設計同時利用內外墻體的過渡與木條和沖孔遮陽板的調控,將間接光源引入室內的閱覽空間。建筑立面利用石材與青磚以退縮的外廊和開展的實墻,架起厚實而輕微曲折的上層鋁板體量,隨著觀者在校園的步換景移,呼應了傳統的屋瓦舉折與鳳凰展翅的大學意象。
△ 圖書館 - 首層及二層平面
△ 圖書館 - 剖面
在設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了三個主要的挑戰與思考:
1. 功能:藏書殿堂還是學習工作坊?
過去的圖書館設計強調藏書容量與書架效率,讀者查閱以及館員分類上架的運作邏輯,并依此決定一般書架與密集書庫的分配、理想的結構柱距和不同樓板承重的配置、書架模組和燈光空調的分布,以及藏書預留空間。然而隨著這三十年資訊數字化的變革和紙質書籍的逐漸減少,圖書館從一個藏書、借書和看書的空間,變成眾人工作和學習的地點。
如果圖書館已成為大家工作學習的大客廳,那么它和一般咖啡廳、公共大堂或公園草坡如何不同呢?圖書館應是群書環繞安靜宜人的讀書圣殿,還是容納多元聲光熒幕的電子媒體中心?在過去五年和多位圖書館長討論這些核心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明確自身作為建筑師的立場:我們拒絕大面積均值空間的層層迭加,因為圖書館不只是藏書的空間機器,也不會只是數字媒體的展示間。我們相信圖書館仍應是人本的知識資訊的互動空間、藏書與閱覽的殿堂、研討與學習的工作坊。透過知識探討的媒介,圖書館更應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光線和景觀的互動場域。
2. 氛圍:光線、書與景觀
港中大圖書館的設計,由米開朗基羅、阿斯普朗德、路易斯·康和奧托的圖書館空間原型,一路發展出一個以水平長條體量轉折的書架序列和垂直天光穿透書架交錯形成的空間秩序。在多層挑高的書架中央大堂,由上而下的天光透過書本,成為圖書館空間的精神象征,同時向各個方向和樓層延展出不同功能的閱覽室。
我們在六層的體量內部安排了兩個平行而關鍵的空間穿透:第一個經由大階梯將視覺帶到背后的青山,另一個透過書架將變換的陽光帶入空間核心。
第一個空間穿透是水平上仰的,設計利用上下兩個體量的交錯迭合空間,透過挑高的大廳入口和大臺階的視覺引導,將讀者的視覺與流線從大門一路帶到三層的平臺面對后山的綠意。這個穿透強化了體量圍合后院的形態關系,以及建筑空間對自然山體的通透性。
第二個空間穿透是垂直的,透過高聳的書架、樓梯、連橋與由上灑下的變換光線,如同哥特式教堂的天光形成神圣氛圍的知識殿堂。設計在上下兩個空間體量重合的部分,隨著體量的曲折打開一個五層高的中庭天井,天井上方的輕微彎曲的采光天窗由校園軸線轉到南北向,透過穿孔鋁板的方位與角度變換,過濾夏季的遮陰,引入冬季的陽光,讓早晚與季節光影的變化成為書架與地板的痕跡。天井側墻的挑空書架背面是善本藏書室與閱覽廳,讀者透過樓梯節節上升的引導和連橋的交錯,產生天窗、遮陰、書架、樓板、梯橋的多重空間層次,以及視覺與身體向上運動時和書架與書本的互動暗示。
3. 場地與意義
圖書館建筑作為港中大校園綠地軸線序列公共建筑的關鍵,擔負了校園形式象征以及中庭廣場連橋的轉折功能。建筑面對山體的一側形成了框景的閱覽室,同時對另一側的校園綠地空間45度方向轉折并圍合展開入口。建筑主要的入口層提高到二層,營造出入口點的儀式感,同時呼應了地面層研習坊外側木隔扇立面的外廊,在中庭方院的轉角提供了便捷的出入口。外廊加強了地面層與校園空間的互動,也解決了一二層入口轉換的坡道連接。
在整體的建筑意象上,圖書館下半木色隔扇的輕質量體與鏡面水體,架起上半身深色的鋁板體量,經由墻身材質的虛實變換與輕微的轉折曲面,借喻了平等院鳳凰堂的曲面瓦頂形象與凈土宗的倒影水池,暗示了港中大傳統中“鳳凰展翅”的寓意,成為校園學習生活的核心建筑。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規劃、學生中庭廣場及圖書館
項目類型:規劃/景觀/建筑
項目地點:深圳市龍崗區
校園規劃及設計聯合體:
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
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
嘉柏建筑師事務所
圖書館及學生中庭廣場建筑設計單位:
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
中國建筑東北設計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主創建筑師: 王維仁
設計團隊完整名單:王維仁、謝菁、程驍、馮立、錢健石、蘇暢、王璐、王歡、王浩然、李抒青、田一
業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建成狀態:建成
圖書館設計時間:2013-2017
圖書館建設時間:2015.7-2017.8
圖書館建筑面積:22,080平方米
校園規劃用地面積:1,000,000平方米
校園建筑總面積:303,954平方米
建設單位:深圳市住宅工程管理站
文章源于【有方空間】
內容僅作為交流學習
智汀國際 | 校園的自然理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